当前位置:首页 > 寿宁新闻网 > 寿宁印象
探访下党通天渠
2015-11-17 11:25:24 徐飞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余琳艳  

  探访下党通天渠

  ——徐 飞  

 

  初秋,天高气爽,稻谷飘香。

  迎着习习的秋风,陪同几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再次走进山清水秀的下党。

  下党,闽浙交界处宁德寿宁县的一个不平凡的边陲山乡,近年因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而脍炙人口,原生态和独具魅力的山水,让这里名声鹊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慕名而来的人群也络绎不绝。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求证一段传奇的水文化遗迹——通天渠。

  

 

  一大早我们一行从鳌城驱车下党,车行途中,处处都是美景相迎,很快就忘却了盘山公路的弯弯曲曲和路途的劳累。一路撩人的景象始终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云海、梯田、湖泊、茶园、瀑布、怪石、山泉、古树……,就像步入一方净土,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扰,静谧的山水可以让你神清气爽,心灵涤荡。驻足下党,最容易被吸引的当数村口的鸾峰桥,一座单拱跨度世界之冠的古廊桥,还有那里的古村、古道、清山碧水、美丽传说等等, 众多美景浮在清晨的薄雾中,若隐若现,忽远忽近,让你目不暇接,宛如进入一个梦幻的仙境。最后穿过一段舒坦的下党“小高速”,整个行程估摸不用一个小时便到达目的地。

  “下党乡位于寿宁西南部,地处寿宁、庆元、政和三县交界地带,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距县城43公里,海拔471米,共有10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8000多人,总面积68平方公里。”陪同探访的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一边引路一边介绍。下党乡建立于1988年,曾是闽东的四个特困乡之一。这里曾经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所在地通往毗邻乡镇,都得翻山越岭,靠步行外出。建乡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是个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

  

 

  刘老书记领着我们爬上鸾峰桥头公路边西南方向的石子路,还不出五十步,只见一串圆形的巨石蛋拦住去路。“这就是下党人民的杰作——通天渠,用它来引水发电。”“不屈不挠的下党人民,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遗产,在国内都十分罕见。”老刘用手轻轻拍了拍这块巨石自豪地说。

  “这是发电用的引水管道?简直不可思议,太震撼了。”同行的一位朋友立马惊呼道。我们一边拍照,一边仔细地察看着这个庞然大物。管道依山而建,坡度很陡,大约有40多度,用80多块巨石成一直线贯通而成,每块巨石长约65公分,呈椭圆形状,内部通道直径20公分,重量近千斤。虽然巨石与巨石之间的接痕清晰可见,但却看不出一丝缝隙。石蛋表面粗糙布满了青苔,有些附着在上面的水泥石块都已经剥落,可见年代相当久远了。站在小路边,抬头仰望,硕大的管道径直向山顶延伸,消失在云端,仿佛水流从天而降。老人说,这座小山包叫龙伞岗,顶部有座古建筑文昌阁,源头的沟渠就是旁边的一丘农田,库容量只有百来立方米。为了防止管道被巨大的水压冲毁,村民们在管道上每隔三四米就用混凝土垒起个石墩,把石头管道牢牢地固定在山坡上。这些管道,规模宏大,鳞次栉比,就像一只卧伏在山边饮水的千年巨龙。下党村水尾山环水绕,千百年来村民们一直认为是块风水宝地,管道的水仿佛从天上下来,于是村民们把石头管道称呼为“通天渠”,寓意有通天本领的真龙在此戏水,能永远降福于当地百姓。

  

 

  村民介绍说,下党地处偏僻,山高路险,曾经是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地方。1972年10月,在政府的支持下,下党大队革委会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建起了这座微型电站。积雨面积3平方公里,落差30米,每秒流量0.04立方米,装机一台12千瓦。因当时下党未通公路,钢制的压力管无法运进来,村民们便组织了全村十多位工艺娴熟的石匠,就地选用大石头凿成管道,然后由十个壮汉一同将巨石抬上陡坡,由下往上拼接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个恢宏巨作终于大功告成。村民打趣说,当时修建这个工程,全靠人工作业,好比是在下党建一座“金字塔"。

  

 

  电站旧址就在小路的正下方,厂房早已不复存在,仅剩一段即将消失的残垣立在边上,旧址占地约八十平方米。刘明华老书记介绍说,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徒步到下党现场办公时,就视察过这个小电站,对下党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建设通天渠的创举赞赏有嘉,还要求县里相关部门要帮助解决发电机故障问题,让小电站能在新电站建成之前继续发挥作用,造福百姓。

  村里的老人神秘地告诉我们,建造电站以前,这里还有个用了数百年的“水碓”,方圆数里的群众都把稻田挑到这里加工。由于下党溪深水阔,经常爆发洪水,睿智的先民们便把山涧水引到这里带动水碓舂米,避开了洪水之困。老人耐心地用手笔划着给我们还原水碓的工作原理。水碓的是水轮的横轴穿着四根短横木(和轴成直角),旁边的架上装着四根舂谷物的碓捎,横轴上的短横木转动时,碰到碓捎的末端。把它压飞,另一头就翘起来,短横木转了过去,翘起的一头就落下来,四根短横木连续不断地打着相应的碓梢,一起—落地舂米。老人说,水碓舂米效率底,一百斤谷子,至少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舂好,而且全程都要人在照顾着,不然就舂不出好的大米来。

  虽然,从未见过古人用传统的水碓舂米这一场景,但我在很多景点都曾见过高大的水车。伫立此地,突然眼前浮现出水车不停转动的场景,哗哗的水流声和富有节奏的舂米声,如同一曲优美的歌曲回荡在鸾峰桥的上空。

  在记忆中,电站的压力管都选用脸盆口径般粗大的钢管,为何这里要用石头来做管道呢?原来,1969年下党还没通公路,大型设备进不来,压力管成了最大难题。电站创始人王运杰用数根两三百斤重的大松木掏空制成管道,管道外部用铁线与藤条裹紧以防爆裂。就这样,王运杰让自己的发电机转动了起来,下党这一小山村第一次亮起了电灯,而且还用上了小型碾米机。由于源头蓄水量少,发电机每天只能发电一二个小时,主要供村民碾米之用,电灯不明成了常态,以致出现了“上面开电灯,下边点蜡烛。”的情形。可是,好景不长,30米高的水头,强大的水压让松木不堪重负,不到两年光景,管道就报废了,直至1972年改建成石头管道。

  千百年来,生活在大山里的下党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封闭的农耕生活。他们坚忍顽强,敢于同困难作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摆脱贫困的动人乐章。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下党乡在党的关怀下,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森林覆盖率全县第一达到81%,水电装机达到3万多千瓦,成了名符其实的生态之乡、水电之乡,正走在了奔小康的大道上。

  

 

  离别时,大家感慨万千,形成一个共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下党人民真不简章!值得庆幸的是通天渠这一遗迹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还插上了旅游展示牌,如果没有了这些历史遗存,那真难想象生活在特困乡里的百姓,是怎样的一种艰难处境。通天渠虽没有埃及金字塔那么雄伟壮观,但它凝聚了下党人民的智慧,见证了下党人民艰苦卓绝的昨天。在闽东的莽莽群山中,诸如此类的壮举并不少见,但我觉得,走进下党电站,触摸这段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闽东精神——“滴水穿石”的寓意,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与升华。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115号
  • 闽ICP备19019730号-1
  • 国际联网备案号20131206
  • 中共寿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寿宁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鳌阳胜利街128号
  • 邮编:355500 联系电话:0593-2171986   E- mail:lqzx6789@qq.com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171986   举报邮箱:lqzx6789@qq.com
  • 寿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