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寿宁新闻网 > 魅力寿宁 > 旅游风光
探访寿宁古道车岭
2017-02-09 14:53:18 寿宁新闻网 来源:寿宁新闻网  责任编辑:余琳艳  

  

 

  寿宁新闻网讯 何家进 寿宁民歌“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三日三夜三望洋,三枝蜡烛过岩仓。”这首民谣表述的就是寿宁外出南大门的古代要道车岭。车岭古道位于福建省寿宁县城南20公里处,斜滩镇山田村与清源乡阳尾村之间,建有岭路一条山以形称,岭以山名,名车岭古道。以“车岭”为标志。

  

 

  1月15日,为车岭古道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与寿宁县博物馆龚健、张成芳一起陪同省文物专家阮章魁前往古道实地调研勘察。对每一景点地理坐标、海拔高度、实物状况等都一一进行定位、勘测、拍摄、记录。

  

 

  上午8点50分,为了减轻路途劳累,我们一行从县城出发,经清源旸尾直奔天池寺,从上往下沿古道迈进。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9点30分便来到车岭头。从海拔769米的车岭头一直下行,边考察边记录,中午12点30分到达到176米的山田村。午饭后,小歇片刻,继续沿古道前行,3点到达105米的斜滩坂头,全程约7公里,用时6个小时,完成考察勘测任务。

  

 

  车岭远近闻名,是寿宁南连福安通江达海,北接景泰走向苏杭的唯一古道,岭长之极,峰高触云,故有“车岭车到天”,“去天五尺”之说。

  

 

  车岭古道,以一条长岭(12900级),四座古亭,山高岭峻取胜,并有清书刻“岭峻云深”和“去天五尺”等字,素有“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之说。号称寿宁第一高瀑的“百丈瀑”即在车岭景区内。明万历二十年(1594)寿宁县令戴镗设四关防守,其中之一的车岭关就设在车岭,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描述:“一线千仞,仰关者无所措足,东南路第一险要处。”今人有诗《望车岭古道》:逶迤古道逐云升,踏破风霜不计程;望断雄关皆却步,挑夫汗水湿衣蒸。由此可见车岭雄关之险,当时的挑夫之苦。

  

 

  书载:平氛关南北走向,西临斜滩溪,东为悬崖,用石块砌关门,高二米五,宽一米五,门框上用砖砌短垣顶盖,顶盖砌帽、脊,正中嵌石匾,竖书阴刻,中刻“平氛关”,右上款“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吉日”,左下款“知县龚文灏、冯立模、渔溪司石文炳立”,福安郭兆桂(清)曾写诗赞平氛关“山高夹出碧澄潭,路窄危悬险径行”,“这间形胜真奇绝,一士当关敌万夫。”

  

 

  《寿宁待志》记载,车岭头地形险要,居寿宁五门之一,又称“南门钥匙”视为绝险,设有隘门、战壕,以供守关御敌,当属一夫当关,万人莫敌之地。岭头石壁,名人题词,称为“岭峻云深”。岭边枫树,春绿秋红,如同风中彩带;峻岭盘旋,扶摇直上,疑是巨龙升天;山涧流泉,供人解渴,几处凉亭,暂可消疲;一路鸟语花香,别有万般风情,忘却登岭疲劳困倦,沉醉迷人景色之间。峰顶远看晨霞日出、云天雾海;近观“荆棘”寨址,“五龙”戏珠;峰中天池,寺院清雅,香客纷纭;百丈瀑布(“百丈际”又名“更漏岩”),从天而降,五彩绚丽;原始生态天然氧吧,景色迷人,西山峰顶,登峰造极,俯览群山,尽收眼底,福洞仙岩,嶙峋奇貌,凤晹八景,处处可观。

  

 

  车岭除岭亭引道稍平缓,此外无一节平路,素有“车岭车到天”之说。自斜滩蜿蜒而上,相对高差658米(87~745),酷似一条天梯直上霄汉,有“去天五尺”之称,为斜滩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戴镗为防卫倭患,在此设立“车岭关”,建石砌关门,称“隘门”,为东南路第一险峻处,有匾日:“南门锁钥”。沿岭有4亭2泉,岭边遍植枫松,大者高达30~40米。以一条长岭(12900级),四座古亭,山高岭峻取胜,岭头亭边有嘉庆十七年(1812)郭宜魁题的“岭峻云深”摩崖石刻,每字两尺见方。

  

 

  清朝雍正12年(1734),寿宁县改隶福宁府。自此,寿宁行政重心南移,逐步形成了以“车岭”为标志的从寿宁县城经斜滩往福安至福宁府的官道。《寿宁待志》载:“偏道通福安者五,曰青竹岭(今清源一带),曰大洋(今岱阳,阳尾一代),曰三澄(山田),曰元潭(斜滩一带),曰武曲。

  

 

  冯梦龙在《寿宁待志》中描述:“一线千仞,仰关者无所措足,东南路第一险要处。”今人有诗《望车岭古道》:逶迤古道逐云升,踏破风霜不计程;望断雄关皆却步,挑夫汗水湿衣蒸。由此可见车岭雄关之险,当时的挑夫之苦。地僻人难至,山高云易生,福安至寿宁公路通车前,来往货物全靠人扛肩挑。民谣云:“千年扁担万年筐,压得背驼腰又弯。磨烂两肩流尽汗,工钱不够饱三餐”。寿宁人民靠蜿蜒崎岖的车岭古道和高低曲折的长溪河道走出山外。

  

 

  清乾隆十六~十九年知县丁居信(江苏仪征人)感慨赋诗:“鳌阳最高峰,屈指惟车岭。俯视渺培楼,遐瞻开异境。气候下方殊,阴阳幻光影。翘首白云齐,登临常引颈。行人雨汗流,担荷息难屏。石蹬千有余,健足何以聘。悬波如直绳,横斜罗万井。夏不畏炎威,冬岂耐寒冷。频施开凿功,逸豫奚敢逞。地固鲜荒郊,业亦期久永。乃叹农夫艰,资生力作猛。长吏念民瘼,清夜发深省。”

  

 

  车岭岭尾有一木桥,清朝乾隆甲申年(1764)斜滩郭元鼎独资捐建,后毁于水。光绪乙亥年(1871),邑人叶圣楚、叶大兴为首募建双孔石桥,长16 米,宽4米,历七载完工,名“驾鳌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该桥被水冲毁。现仅余几条残石板。车岭路旁遍植松树、枫树,高者达30多米。岭头石壁有清嘉庆十七年郭宜魁题写的“岭峻云深”摩崖石刻,攀上车岭头便能观赏到百丈漈瀑布的壮观景象。百丈漈又称更漏岩。清光绪十年《福安县志》载:“更漏岩,两岸屹立,瀑布飞下百余丈,俗呼百丈漈,声若更漏,故名”。百丈漈瀑布高30多米,宽10余米,源于风景秀丽的小清源西山顶。雨季,巨大瀑流如银河天落十分壮观,人称寿宁第一瀑。

  

 

  车岭古道修建后,有热心公益者陆续在其上修建了五座凉亭。岭尾的“驾鳌桥”旁有一座“升车亭”,亭内有匾曰:“去天尺五”。康熙版《寿宁县志》载:“魁星亭在车岭下” 。“五车岭在车岭中。”《福宁府志》载:“车岭泉在岭中亭”。知府李拔赋诗云:“车岭岧峣高接天,白云深处涌清泉。漫言一勺消炎暑,还剩膏腴溉浦田。”清朝光绪年间,坑底村徐华礼捐资修建第四座凉亭,雇人常驻烧茶,供行人解渴,并置田产10担,供烧茶人食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该亭被车岭劳改农场拆用。岭巅还有一座凉亭,俗称“岭头亭”。亭内有“二三星斗胸前落,百十峰峦脚底生”的联语。亭侧有碑刻:“阿弥陀佛”。

  自1958年福寿公路通车来,该古道行人渐渐稀少,路边茅草、芦杆已数米之高,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渐荒废。2013年8月成立了《寿宁县车岭古道保护领导小组》,由龚岩斌、张恒振、张恒茂、张瑞龙、张瑞林等人为主发出倡议,集资50多万元对古道进行修复。如今已成为人们步行健身的好去处,让人们再次体会到险峻、古朴、雄壮的悠悠古道韵味。

  平氛关: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斜滩上游约1千米处。保存较为完好,其关门和匾额至今尚存。平氛关地势险峻,景色优美。清代福安人郭兆桂去浙江仕宦,路经平氛关题诗曰:“山高夹出碧澄潭,路窄危悬险径行。这间形胜真奇绝,一士当关敌万夫。”

  去思碑:在狮潭平氛关旁的峭壁处,是为知县程济所立去思碑。石刻内空:右边“程公济逢春明廉正直去思碑”;左边“乾隆丁亥孟春士民公隽”。共22字。

  车岭石刻: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郭宜魁手书,内容为“岭峻云深”4字,每字有二尺见方。另车岭尾亭内有石刻,内容为“去天五尺”4字。

  水运:斜滩溪“稍阔少石、可通小船”,上接车岭,下通靖海。明初即有盐商泛舟,斜滩交易,元潭村已经有村民以驾船为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斜滩溪有专业运盐的斜滩槽(小木船)9艘(其中寿宁县籍船6艘)。清中叶至1949年前,斜滩商贾云集,遂发展成为寿宁县的物资集散地。县内各处土特产品:如茶叶、桐油、粗纸等,均肩挑至斜滩,然后经水运外销。同时县民生活所需的盐、糖、水产、棉布及南北杂货,也从赛岐水运至斜滩,再肩挑转送至县内各地及浙江省的景宁、庆元、泰顺、龙泉等地,乃至江西省的广丰县。1928至1929年,仅楼下复兴商号运货的小木船,每天就达10多船。1937年,每天进出斜滩溪的小木船超过200多艘。日平均货物吞吐量在50吨以上。1938年,全镇有小木船88多艘,被政府编为水上一保,属水口保甲二股管辖。1949年,全镇小木船增至90多艘。1954年,达122艘,船工达240多人。全年运货4500吨。除了运货,亦有载客。据1957年一年统计,当年载客2880人次。

  荆棘寨的传说

  斜滩北去约2公里处有一山,周围峭壁千仞,岩隙处遍生荆棘。据说明朝上叶,斜滩仍处荒野原地时,有山民相聚为盗(俗称草寇),据险立寨,此山凭借荆棘为栅栏,因此得名“荆棘寨”。立寨后,盗寇图大计,广积粮,募兵勇、声势浩大;但时出骚扰邻里,乡民怨声四起。官府派兵征剿,都因寨处与外界只通山道一条,又赖棘丛为栅,官兵虽众却难近寨而屡战不克。

  复一年,御史杨明虎(传说为宋朝杨家将后人)奉令统兵征剿,亦攻克不下。为寻求攻寨之方略,杨明虎化装成货郎客,挑着货郎担经常到寨边叫卖。只要杨明虎有来叫卖,寨主之独生女都来买些日常用品。在频繁的来往中,其女子见杨明虎长得英俊,于是钟情于杨明虎。为求破寨计策,杨明虎答应愿结秦晋之好。随着时光的流失,其女子对杨明虎的感情越来越深,深深地陷入爱河,不可自拨。杨明虎看到时机成熟,就对其女子言明身份,并向其女子求破寨之策。始女子犹豫,杨明虎指天发誓:“若有负约,羊(杨)落虎口”。其女子遂教之投芦籽于荆棘丛中和邻近,候其繁茂纵火焚之,寨必可破。杨明虎依言而行,不二年,芦苇长成,纵火焚芦,芦荆俱尽,攻之寨破。其女子喜迎杨明虎,杨明虎负约不纳,将其处死。班师之日,杨明虎坐船航驶至虎口礁处触礁翻沉,杨明虎溺水毙命,遂应誓言。

  “去思碑”摩崖石刻

  在平氛关旁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人工刻画石门,乃为摩崖石刻。此石刻右书:“程公济逢春明谦正直去思碑”;左书:“乾隆丁亥孟春士民公镌”。共22字。民间传说,石门内乃为仙家金银库,凡人只要识得门上那象蝌蚪天书一样的文字,石门就会自动打开,金银财宝任凭挑拣。

  话说清末年间,一位货郎客经过该处,趁歇脚的工夫上前观看石刻,只见字迹清晰,读起适口。读毕,忽然天空乌云密布,天色骤暗,电闪雷鸣,石门内钥匙声响,货郎客受到惊吓,挑起担子朝村庄拼力奔走。少顷。乌云消散,天色复明。抵村说起此事,村民皆叹其命薄,无福消受。不然,得来金银财宝何愁不富。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115号
  • 闽ICP备19019730号-1
  • 国际联网备案号20131206
  • 中共寿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寿宁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鳌阳胜利街128号
  • 邮编:355500 联系电话:0593-2171986   E- mail:lqzx6789@qq.com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171986   举报邮箱:lqzx6789@qq.com
  • 寿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