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土壤,在寿宁催生了 “红带会”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农民武装? 短短两年间,“红带会”发展至10万多人,它在闽东革命史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面对国民党的重兵清剿,“红带会”如何在官台山等地保持革命火种永不熄灭?
![]() 史料记载,明洪武至宣德年间(1368——1435年)朝廷采用“官督民冶”的方式对官台山的银矿进行开采,兴盛时矿工有数万人。随着采银量的不断增长,朝廷倍加重视,直接委派太监充当“矿监税吏”,民间把太监的驻地称为“太监府”,这一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官台山发现的银矿洞已达130多个,其中的“大宝银坑”是闽浙四大银场之一。
![]() 1924年的初春,一位20出头,名叫范浚的小伙子,沿着官台山崎岖不平的山路,离开寿宁,前往福州。求学期间,范浚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启蒙,决心投身革命。 1928年,范浚的寿宁同乡叶秀蕃考入省立福州高级中学,两人一起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范浚在福州游行时不幸被捕,后经党组织积极营救而出狱。 由于身份暴露,范浚在中共福州市委的安排下,秘密潜回寿宁大安乡,点燃了山城寿宁的第一把红色火种。
![]() 红带会的快速崛起,使国民党深感不安,他们多次派人暗杀范浚。而范浚则依托山区的复杂地形,与敌人周旋,每次都化险为夷。反动派则迁怒于范浚的家人,还一把火烧了他家的房子。 敌人的暴行,并没有吓退红带会成员,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不久,敌人又来大安乡组织清剿。范浚得到情报,立即召集红带会成员,在敌人的必经之路桥头垄设伏。 这次伏击,大获全胜,击毙敌军10余人、俘虏3人,还缴获了7支长枪。桥头垄的枪声,揭开了寿宁农民武装暴动的序幕。
![]() 令人惊喜的是,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寿宁境内的“红带会”成员就达到一万多人,相当于寿宁县10%的人口。 1933年初,闽东党组织号召各县学习推广寿宁的经验做法,大力发展“红带会”,高峰时会员达到了十万之众。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下农会,最后发展壮大成了闽东革命的中坚力量。
![]() “山岭险峻银似雪,春溢官台天映红。”如今,似雪的白银已无处可寻,但矿山的遗迹还历历在目;”红带会”的身影也已渐行渐远,但当年的呼号声依然回响在耳旁。当春风吹绿山岗,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仿佛就是飘扬在官台山上的一条条红丝带,绚丽夺目,又像工农红军猎猎飘扬的旗帜,深情守望着这一块英雄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