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寿宁新闻网 > 魅力寿宁 > 文化长廊 > 
从斜滩“何家巷 ”到上海”寿宁路
2021-02-07 10:46:17 韦希成 来源:寿宁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春玲  

上海寿宁路的起源

早有耳闻,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这个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市有条“寿宁路”。    

上海“寿宁路”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成为闽东乡亲、特别是寿宁人茶余饭后闲聊杂谈中不知其然的疑点。恰好,前几年,笔者应在上海经营“大宁国际茶城”的董事长、老乡友叶石生的邀请,特地赴沪作了一番窥探,见实并现场拍摄“寿宁路”路牌。走访时,路牌所在地黃浦区当地上了岁数的老居民、老教师告诉我说:“寿宁路的名字应该是因为中华民国最后一任上海市长是寿宁人的缘故吧,但我们

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后来据说是,这位民国后期最后一任上海市长就是福建寿宁县斜滩镇的人在上海当上了军政大员,他为了纪念自己的家乡,在上海买下两段路名,一条是寿宁路,一条是斜滩路。鉴于上海的地名大部分是按照国内省份、城市命名的,除非个别特殊享有名望的县之外,极少以县名定地名,更罕见乡镇命名。所以,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斜滩路”销声匿迹了,留下一条“寿宁路”一直续用至今。 

曾经的寿宁路,最辉煌时期街路两旁上下挤着近50家餐饮店,九成是卖小龙虾的,人称“小龙虾一条街”。一到夜幕降临,整条街人气热闹非凡,随之而来的,是满地的杯盘狼藉,小巷里洗过小龙虾后墨黑的水,空气中弥漫着烧烤的气味,熏得人睁不开眼睛。时人说这叫“城市的烟火气”,可对附近居民来说,只有“火气”二字,更不用说永远滑腻腻的地面,持续到清晨四五点钟的喧闹。走在寿宁路上,放眼就能望见一排排高耸的烟囱。据说,这是为了油烟不扰民,结果烟囱越搭越高,直插天际,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旧上海市中心的一道奇观。

  到过上海的人,仔细浏览上海市区交通区位图,可以在上海市西北部黄浦区东起人民路,西至西藏南路之间找到一条寿宁路。尽管这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历经大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但这条并不起眼的小路,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历经70多年风雨变迁,历史风貌依然没有改变。只不过原来用石板块雕刻路名的小路碑,而今改装为带灯箱的不锈钢灯管、挡风有机玻璃安置的豪华大路标,更显眼夺目,更加气派了。

寿宁路,马路不大,东西路段总长不上千米,路面约14米宽,被辟为非机动车道。上个世纪末期,寿宁路被黄浦区市政改作马路市场,附近成千上万的居民每天都到寿宁路购买果蔬食品及日常用品。寿宁路附近约有七八十家店铺是到上海寻觅商机的寿宁人开设的,大多经营床上用品、品牌服饰、茶庄小吃等。因寿宁路靠近上海古迹胜地“豫园”的商品市场,该

路段的店铺生意兴隆,财源贯通。

带着好奇翻查史料,原来上海“寿宁路”的起源和来历无不与何宜武先生机缘巧合、息息相关。何宜武(1912—2001),福建省寿宁县斜滩镇人,何宜武(1912—2001),即福建省寿宁县斜滩镇人,祖父何葆瑛,曾任江西分缺先县县丞,著有贤声;父亲何幼山,淡泊谦逊,终身致力文教,发展农茶事业,蜚声乡里;母亲林圣音是寿宁县梅洋村人、清进士礼部郎中钦加三品衔林栋次女。何宜武先生幼承庭训,胸襟弘远,1932年毕业于福建学院附属中学高中部,时值“9·18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步伐,何宜武先生蒿目时艰,毅然北上求学于当时闻名全国的北平朝阳大学法学院,1936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到福建省政府民政厅任职,先后任国家总动员委员会物资处科长、重庆市政府财政局主任秘书,随即转调台湾行政长官公署财政处、上海市政府财政局任职。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并出席会议。1949年被聘为国民党侨务委员会委员兼第三处处长,主管华侨经济事务。1960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远东经济开发与国际贸易问题,次年返回台湾,升任侨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3年春出任国民党国民大会党部书记长;1979年调任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1980年任国民大会秘书长,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0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同年辞去国民大会秘书长职务,随后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据记载,1945年-1947年间,斜滩籍人何宜武曾担任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专门委员、副市长及代理市长。这期间,旧上海南市区建有福建会馆和寿宁会馆,此时,在上海任职的何宜武与乡亲名流过往密切,来去频繁,更因思念家乡,1946年3月他用重金买下这段古道,冠名“寿宁路”,并刻牌立碑,寿宁路即由此而来,70多年来风韵犹存。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间,何宜武先生出资360万台币为故乡寿宁县成立教育基金会,助力教育事业兴旺发达。

钟灵毓秀“何家巷 ”

说起何宜武和他的老故居,不可不提何家巷。

美丽的赛江上游龙滩溪之畔,闽东古镇——寿宁斜滩像一颗明珠璀璨镶嵌在这片沃土上,它就是赫赫闻名海峡两岸的闽东古镇、人文斜滩,在镇区腹地坑头里有一条曲折幽深的何家巷,何宜武故居就座落在这条巷子里。

何家巷巷外环绕小溪涧,流水涓涓,巷内“之”字型排开的8座楼宇(前些年烧毁1座),厝厝相连,门门相通,从外径直往里去,恰似曲径通幽处,真有点神秘的色彩。

走进何家巷,首先看到的是高高的防火墙,幽幽的小曲巷,座座耸立的古建筑,幢幢古色古香的古民宅,顿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何宜武故居建筑考究,风格别致,是一座保存完整、尚不多见的清代建筑。这座5榴(开间)、三层土木结构的建筑,坐北朝南,宽26米,高约15米,深29米,可谓是“庭院深深”。庭院四周防火墙高及屋宇,墙面用石灰粉刷,因年深旷久,显得有些灰暗;屋顶双面坡履盖,青瓦飞檐;地面铺设三合土,平整坚实,冬暖夏凉;大门高大巍峨,门楣上方有一块清光绪年间钦赐的大横匾,“大夫第”三个粗体大字仍苍劲夺目;正门左右两旁配联曰:“西江宦迹曾盟水、东阁家风喜詠梅”;厅堂上雕梁画栋,门、窗、格扇花鸟浮雕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门楣及正厅装饰优雅别致,美观耐看;中榴明厅,高楣架构,宽5米、深9米、高7米,大厅天花板下尚保存悬挂八爪吊油灯用的挂钩;厅前正门建有门楼;后厅低楣架构,厅后置一天井,用于采光;前后厅间用三块屏壁交缀隔开。火厢房与主房间隔防火墙,以利消防;正门墙脚开有两个边角门,便于出入。主建筑左侧墙外,另有一座三层土木楼房,占地60多平方米,称为“柴楼”,供何家主人平时堆积柴火之用。整栋建筑恢弘壮观,气派非凡。 

1912年12月10日,何宜武诞生在何家故居左次榴的外间里。

据《何氏家乘》记载,何家巷形成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8)前,巷里的民间古宅建筑时间迄今至少有180至200年的历史。实际上,它是一处集居住、生活、生产、读书、聚会、休闲、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城堡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300平方米。据老人们说,当年何家巷人丁兴旺时居住着五百多人口,平均每幢民宅都住有六七十人,好多是四代、五代同堂。现今,何宜武故居尚居住着数家何氏后裔,他们日复一日地忠实坚守着何家大院,继续演绎着何家人永远也演绎不完的精彩故事。

当地老辈人信奉此说,何家巷面朝斜滩张家龙岗和郭家龙岗,此乃双龙灵秀钟会之地,底蕴深厚,孕育无数英才,每一幢古宅都飘出一段神奇的历史。近代史上,从这里走出许多志士名人,除了原国民党中常委、“国大”秘书长何宜武之外,还有何宜武胞弟、著名科学家、国际知名机电专家何宜慈;名震中外、义释苏共友人鲍罗廷夫人的大法官何凤丹;大义凛然营救共产党人、为革命立大功的国民党南京最高法院检察官何修及胞弟河北省通县县长何简;执法严明、亲自揖拿、主持审理贪赃枉法的福安县县长高诚学一案而名噪一时的福建省政府秘书处法制室主任何绍兰等一代名宦,都在这里勤学修练、繁衍生息,留下他们的音容足迹和启迪后人的故事传说。据记载,民国时期,何家巷就出了6名博士。新中国成立后,斜滩的何氏家族英才辈出,又造就了一代新人,共培养高等院校毕业生70余人,至今在读或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已达21人,约占斜滩镇的1/3,历年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54人,在国内外担任教授、博导、高工等精英人物不胜枚举。从何家巷望寿宁路,是家风的传承与弘扬;从寿宁路望何家巷,是乡愁的积淀与镌刻。诚如1955年,斜滩籍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前福建学院创院院长郭公木先生在所著一篇《乡忆》中所言:“何家巷辈出的人才是古镇斜滩的一个渊薮,其位冠于寿宁乃至闽东,为标志斜滩厚重的人文烙上历史的印铃。”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115号
  • 闽ICP备19019730号-1
  • 国际联网备案号20131206
  • 中共寿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寿宁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鳌阳胜利街128号
  • 邮编:355500 联系电话:0593-2171986   E- mail:lqzx6789@qq.com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171986   举报邮箱:lqzx6789@qq.com
  • 寿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