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寿宁新闻网 > 国内国际 > 
“福文化”︱最美民俗文化展播
2021-06-15 09:45:00  来源:  责任编辑:  

大安—端午节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而寿宁,至今仍保存着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清岁贡柳遇春在《官台山怀古》一诗中有描述:“千秋中节成佳话,仍过端阳早一天”,道出了寿宁五月初四过端午节与官台山的历史渊源。

官台山古银矿遗址位于大安乡境内。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2~1424年)朝廷就在官台山开采银矿,其中大宝坑银场是闽浙四大银场之一。明景泰元年(1450),浙江丽水的郑怀茂在官台山踞险立寨为王,劫掠过往客商、肆掠四邻村民、强掳闰秀民妇,致民不聊生。

景泰六年(1455),朝廷派副都使刘广衡巡抚浙江、福建,专司讨贼,刘广衡檄福建按察副使沈讷,在犀溪和赖家洋设立军营,待命征剿官台山郑怀茂。同年,刘广衡统率大军亲赴官台山督战,并下令征召周边村庄武功高强的乡民前往效命。

五月初四,官兵民勇提前过端午节,大家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待命进发。五月初五,官兵民勇一举荡平官台山寨,救出被掳妇女270多人。之后,刘广衡、沈讷认为官台山地势险要,非置县无以靖后,遂奏请朝廷置县。景泰六年(1455)8月,寿宁县诞生。

为封赏有功民勇,朝廷敇封刘良、李球、刘斌等13人为“义勇大夫”,皇帝还在县城敇建“报功祠”,每年春秋二祭。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提前过端午的习俗在寿宁流传至今,相沿560年不变。


凤阳—北路戏

凤阳是寿宁北路戏的发源地。300多年前就有戏班在凤阳镇廷加洋村一带设班常年演出,解放前后,还有啊森班在演出。1946年凤阳村创办北路戏班,当时以刘文楷班命名,曾扬名县内外。1960年凤阳剧团代表县参加地区会演《董永卖身》、省会演《宋江杀惜》分别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

20世纪60年代初寿宁北路戏剧团就是在凤阳阿楷班和廷加洋阿森班的基础上组成的。凤阳村现仍保存有北路戏剧团,70岁以上老艺人3人,演职员42人。该剧团演出的主要剧目有《七星纸马记》、《对珠环》、《李旦登基》、《文武圣》、《包公探阴山》、《薛刚反唐》等,10年前曾在邻近的福安、周宁、屏南、古田及本乡镇每年演出200多场次,场场演出,观众爆满,深得群众的喝彩和欢迎。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汉族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之一,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在数百年的演出活动中,北路戏总结出一套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不管什么脚色行当,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推动剧情进展。业内人士称,这种对形体动作的强化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与唱腔紧密结合在一起,唱与做高度和谐,形成许多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艺术形式,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

作为福建有影响的珍稀剧种之一,北路戏有着极深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6月,寿宁北路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闽东第一个国宝级文化遗产。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整个戏剧市场萎缩的大环境下,凤阳北路戏剧团开始完全沉寂,大部分演员和学员陆续转岗、下海经商或到外地剧团谋生,盛极一时的北路戏濒于消亡。 

今年初以来,凤阳村民及北路戏老艺人们自发行动起来,他们发动民间力量筹建演练中心舞台,整理剧本戏谱遗存,重拾行头道具,吸收民间编演力量组合新团队。在他们的呼吁和多方努力下,北路戏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发展问题正引起业内人士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凤阳重新组建北路戏表演中心,利用原班人马,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厚重的国家稀有剧种一一北路戏进行挖掘传承。寿宁县政府和宣传部门、凤阳镇党委政府及时将凤阳村北路戏演练中心列为寿宁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并拨专款补助扶持。凤阳村20多位村民义务捐献600多平方的土地,作为北路戏演练中心建设场所。眼下,总投资200多万元的寿宁北路戏保护与传承基地(凤阳演练中心)已完成基础工程,有望于今秋投入使用。


凤阳—婚礼礼仪


身着凤冠霞帔、坐上大红花轿,鞭炮声夹着锣鼓声、唢呐声打破山村的宁静……1月29日下午,凤阳乡廷加洋村走来这样一支复古迎亲队伍。近年来,在凤阳农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回归传统的民俗婚礼来纪念结婚这一特别的日子。

中午吉时,喜娘边按当地风俗给新娘系上红线、镜子、桂圆边唱道:“一祝东家百业兴旺,二祝东家双喜临门,三祝东家三元玉弟,四祝东家四季平安,五祝东家五代同堂……”。随着唢呐锣鼓声响起,上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的红幔翠盖轿子抬着新娘上路了。

由4名轿夫抬着的大红花轿伴随着喜庆的唢呐锣鼓声一摇一摆地前行,手持花伞、花扇、八角巾的喜娘扭着秧歌走在最前面。轿前的两位伴娘十分惹眼,而走在花轿旁边的“媒婆”手拿方巾一扭一摆、一步三摇,更是引得路旁观礼的群众哈哈大笑。行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有的小孩干脆加入了迎亲队伍,一路小跑,想要一睹轿中新娘的芳容,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15时许,抬着新娘的轿子终于抵达新郎家。新郎家的厅堂布置得异常华美。四周张灯结彩,前厅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喜轿进门,首先由轿夫点燃驱邪符绕轿一周,新娘方可下轿。大院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家坊邻居。披着红盖头的新娘由喜娘请下了轿。

掀红盖头了。这可是传统中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掀红盖头这种事情,原来是在洞房里进行,现在为了观礼,改成现揭盖头。现场所有人紧紧盯着新郎手中的“喜秤”,不停地催促新郎快点掀盖头,甚至有人已经处于半蹲状,弯腰

低头,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新娘的模样。“快掀,快掀,快掀……”在众人的催促声中,新郎缓缓用“喜秤”将红盖头掀起,新娘害羞的脸庞终于在大家的欢呼中展露无遗。

要拜堂了。新郎父母齐坐于堂前正位上。在喜娘的指示下,新郎父亲先点香烛,敬上祖先,随后才举行拜堂礼仪。“一拜天地天赐良缘定今生;二拜地造美眷配鸾凤;三拜天地成全山海盟!”随着喜娘高亢的叫唤,新郎新娘共同行礼。稳坐太师椅的父母,乐得合不拢嘴。拜过堂后,子弟倌手持喜烛在前牵头引路,新娘捧着斗灯,由喜娘扶着,进入洞房。

现场观礼的群众纷纷表示,与婚纱、西装的西式婚礼相比,浓郁的中式婚礼习俗古朴而不失时尚,简洁而不失庄重,更显喜庆氛围,是对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

“中式婚礼古朴、礼节周全,个性突出,气氛热烈张扬,而且还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民俗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于这种婚礼仪式。”迎亲队伍中的喜娘人告诉笔者,复古婚礼依照新人讲究的排场不同,一般费用从5000元至8000元不等。


坑底—马仔戏

马仔戏40~50年前在我村比较流行,但是后面学习马仔戏的人少了,马仔戏文化渐渐的被淡忘。坑底乡大岭村村民陈世富等人本着对马仔戏极度热爱,希望传承大岭村马仔戏文化,成立坑底乡大岭村马仔戏团。


南阳—元宵福

南阳“元宵福”是南阳群众每年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一种祈福民俗文化活动,活动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开始,历时七天,活动包括做祈福法事、做馒头、民俗巡游、大闹元宵夜等内容,舞龙、舞狮、传统乐器演奏、台阁铁枝、武术表演、乡人傩、木偶戏、古神担、功德诵、百家宴等众多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先后在“元宵福”活动中展现,极具南阳地方特色。


托溪— 黄三公民俗文化


黄三公,原名黄槐,寿宁韶托人,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宣和二年(1120)任徽州知州。在任知州期间,为拯救受灾人民,私自开仓放粮赈灾,改名黄三,挂印弃官归隐寿宁县鹤溪36年。在鹤溪隐居期间,做了许多好事善事,逝后,用石棺葬托溪乡圈石村七星岩下,安葬即日(传为农历九月初九),送葬百姓目睹其在岩山(黄仙岩)升天成仙。自此“乡人立祠,水旱疫疾,祷之必应”(《福建通志》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托溪村民在托溪上游溪边修建黄三公庙,宋元明清以来,黄山公信俗不断传播,福建、浙江、安徽等省信众修建黄山公庙达数百座,仅周宁一县就有200多座。每年九月初七至初十,托溪都隆重举办迎请黄三公巡行四境民俗活动。

2017年1月,黄三公民俗文化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三公在徽州为官期间,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拯救受灾民众,宁愿牺牲自已的仕途富贵,这种廉政爱民的精神永远被人民铭记,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光辉灿烂。黄三公在托溪隐居期间,做了许多好事善事,组织猎户狩猎除害,护卫家园;设馆延师,启蒙开智,播下文明的种子;攀悬崖采草药,治病救人;除疫驱瘟,保护境内人畜平安;引进先进农耕技术,治水抗旱防涝,泽惠众生;参考北宋汴京虹桥建造工艺,创建廊桥,方便群众往来,功在千秋。当地人民感念他的大恩大德,就立祠祭祀他,把他作为六畜的保护神、施雨抗旱之神,狩猎之神等。

为纪念黄三公,人们把他常采药的岩山称为“黄仙岩”,县志记载其为“县南第一山”,素有仙岩插天的美誉,其山气势雄伟,风光秀美,堪比武夷山大王峰,历代文人留下了三百多首诗词,记录于方志族谱之中。

托溪祖庙前一株杉树王,树龄近千年,文革时祖庙被毁坏期间曾一度枯死,后祖庙重修后又焕发新春,留下了一段传奇的故事。圈石村黄三公石棺墓葬全国少有,其墓上的二株紫荆郁郁葱葱,花期近半年,有关黄三公的奇景美景,民间传说数不胜数。

最美黄三公民俗文化,美在黄三公廉政爱民,大道至善的传统文化,美在托溪等地信众知恩图报,坚持千年积极传播黄三公文化,教人向善的传统美德,美在黄仙岩等黄三公遗迹的壮丽秀美风光和传奇故事。


犀溪—竖灯节


每年元宵,寿宁犀溪都会举办传统的竖灯茶活动,亲朋好友为添丁人家竖竹挂灯表祝福之意。

所谓竖灯,指犀溪(北浦)村内(早前为叶氏族人专有,现外姓增多,他姓也模仿着办)自去年生育了小孩的家庭,在元宵节前一天,亲朋好友们会自发去山上挖来连根粗壮毛竹,在添丁人家门口竖竹挂灯七盏,点七昼日,东家设茶点酒肴款待贺客,共庆添丁喜庆。而拔烛,就是指亲戚好友到临水宫,或村西北的社主神坛换来点燃的蜡烛,然后送至刚新婚的人家,在门外燃放烟花鞭炮,随后,被主人家热情迎进,酒肴款待。而除了设宴款待之外,最开心的就是小孩子们了,小孩们会成群结队前往添丁人家要礼品。元宵节当天犀溪村内舞龙耍狮,街上人山人海,儿童穿梭街巷之间。办竖灯茶人家,在午后开始先以果宴茶点招待四方贺喜的儿童,在晚上大办贺宴招待乡亲,宾客间互放礼花鞭炮彻夜庆

如是新婚或生女儿的人家,亲朋好友会在天黑后以拔烛预祝主人家喜得贵子,庆宴皆酒肴款待,传承三百多年,经久不衰,现今越办越红火,每到节日吸引了温州,宁德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有诗为证:

异俗.犀溪闹元宵

犀溪奇俗闹元宵,吉庆有余样新潮
天空竟放锦花簇,竹挂七灯兆丰饶
三街六巷霓虹舞,千家万户乐淘淘
龙腾狮挪增祥瑞,花果飘香醉廊桥


斜滩—三关虎墓民间信俗文化

三关胜境景区位于斜滩、芹洋、平溪两镇一乡交界处。景区在景山万亩森林公园的腹地,有陵、宫、亭、阁,山、林、湖、岛等景观,交相辉映,相汇交融。四围林木森森,群山叠翠,栈道在树阴下环延。湖面碧波荡漾,水清月近,山水交融。既有浩淼千顷的气势,又不乏荷塘月色之秀丽。湖水映衬出春色满园,入画三分,如红粉佳丽清秀可人。晨风徐来,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午间树梢不动,湖面宛如明镜一般,清晰地映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红红的花,青青的树。晚霞倾尽时,湖面薄雾升起,湖心岛恰如蓬莱仙境,又似玉石仙台,美轮美奂。整个景区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三关虎墓坐落在景区中的湖畔,是闽东著名古墓之一,也是景区之魂。三百多年来,当地形成的民间信仰——虎墓信仰,更是闻名遐迩。

寿宁李氏三关虎墓,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是斜滩镇印潭村李氏第十二世祖妣王德娘之灵寝,闽东著名古墓之一。三关虎墓因李氏王德娘威灵远播,有求必应,惠泽民众,从清代开始,逐渐成为民间信仰。数百年来八闽大地和浙江,乃至港、台都有人来三关虎墓祭拜、祈福,求财、求子、求功名、保平安。每年清明节前后的黄道吉日以及农历八月二十四日王德娘诞辰日,祈福祭拜的场面极为壮观。游客、香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各种轿车多达数百余辆。祭拜贡品堆积如山,鞭炮声震耳欲聋,接连不断。李氏三关虎墓信仰被列入寿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斜滩—台阁铁枝

斜滩台阁铁枝从安放装奶娘神的“神船”,逐渐演变成了有景有戏的“台阁”。艺人巧匠仿照高跷,采取铁杆支承结构,配上小演员3人,分别坐立于台阁铁架之上,酷似凌空。表演者多为12至14岁的少男少女,身着戏装,化妆脸谱,塑造成需要的人物形象。铁枝是以铁杆凌空载人装置。它将铁杆巧妙掩饰,令人莫测机关,叫做“过机”。既要看去显得自然,又要符合力学原理,似险不险,为此能工巧匠们煞费心思设计和加工制作。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停止迎神活动。每年正月十三的“迎神会”被移风易俗,只留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台阁铁枝表演也随之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台阁铁枝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又在斜滩兴起,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更赋予新意。内容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智取威虎山》、《八仙过海》等戏剧题材;形式上台阁铁枝变成台阁铁枝彩车,并配上灯光、音响、道具、布景等。

斜滩台阁铁枝除在本地重大节日庆典开展活动外,还多次在参加县文艺会演中获得佳奖。台阁铁枝被列入宁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

(视频由县广电局制作,图片、内容由县旅游局提供)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115号
  • 闽ICP备19019730号-1
  • 国际联网备案号20131206
  • 中共寿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寿宁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鳌阳胜利街128号
  • 邮编:355500 联系电话:0593-2171986   E- mail:lqzx6789@qq.com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171986   举报邮箱:lqzx6789@qq.com
  • 寿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