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3日
新闻内容
第三版: 综合新闻
耄耋老人郭正廷的人生
 作者:吴通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村的傍晚,雨后的天空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晚饭后,郭正廷老人坐在院子里纳凉,一群小孩子随即围拢上来,缠着他要给大家讲故事。
  “好,好,你们要好好听哦。”老人乐呵呵地说,“那就给你们讲一个‘巧破冤案’的故事吧。”
  郭正廷老人,身高1.86米,虽已是88岁高龄,但仍坚持种菜、种马铃薯,插地爪……在劳动之余,他时常给孩子们讲他自己的故事,讲村里的革命故事。日前,笔者慕名前往寿宁县坑底乡地洋村,走访了这位老人。
  痛苦年代
  1933年,郭正廷之父郭敬登到大安乡走亲戚,结识寿宁县“红带会”创始人范俊。受他的影响,郭敬登回到地洋村组织秘密农会,传播革命火种。1935年8月,中共闽东特委在地洋村成立寿景庆泰县委,郭敬登任地洋第二区委书记兼上北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7年5月25日,为营救60多位游击队员的亲属,郭敬登挺身进入虎穴,不幸被敌人抓捕,后在斜滩镇水尾英勇就义。
  “父亲牺牲之后,全家人陷入绝境,当时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郭正廷痛苦回忆说,“因饥荒,大姐、小弟和小妹三个活活地给饿死了,二姐也只好送给他人抚养。”
  从9岁开始,郭正廷挑起家庭的重担。他上山砍柴,一天的劳动换回半市斤的大米。有一次,受母亲的嘱托,他随乡亲步行到泰顺,买来一只小猪与十把油伞。一路之上,他忍受饥饿疲劳,到家时晕倒在地。
  饱经风霜,受尽折磨的郭正廷,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有志青年。1949年7月,他迎来了寿宁的解放。
  一心为民
  1950年,郭正廷任地洋乡民兵队长,全力投入到新生政权建设,参加了剿匪、减租、支前、土改等工作。
  1953年,郭正廷“双喜临门”,一是土改中,政府分给他3个人口农田;二是在地洋村建了一座两厢房,告别了无房居住的历史。更让他欣喜无比的是,这年他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郭正廷先后担任地洋片党支部书记、鳌阳区委委员、农业社长、公路段指导员、浩溪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社长、县林权办主任等,至1981年退休。
  作为基层的干部,郭正廷倾心尽责,一心为民。在工作中,他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先后查处木材偷窃案、侦破陷害他人案、巧破公牛失窃案、调解婚姻纠纷案等,赢得广大群众的称赞。在他任武曲人民公社党委委员兼生产指挥组长期间,长年与群众打成一片,在梅洋、甲峰、桦垅、白岩等村推行粮种矮杆化,为农业的丰产增收做出重大贡献。
  在他担任斜滩至印潭,斜滩至平溪公路建设指导员期间,亲临公路建设现场,不怕困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每到一个地方工作,他以身作则,敢作敢为,在群众中有很强的感召力。
  热心公益
  退休之后,郭正廷全力投入到公益事业去。他带头捐款,建造了上地洋水尾石拱桥、陈家坑水尾双港石拱桥、上地洋水头红星桥等。
  红星桥从1996年开始建设,至2002年完工。投入资金60多万元。郭正廷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1.5万元捐献出来,作为建桥的启动资金。为解决资金短缺,他与村民郭以良、叶盛益三人到寿宁、景宁、泰顺等县上百个村庄筹集缘款。在建桥的7年时间里,郭正廷冒严寒,顶酷暑,义务在工地上干活。一次,因劳累过度,曾休克昏迷了14个小时。
  地洋村有284户1180人,山环水绕,是个风景秀丽的村庄。早在1997年,村里着手建设一条从村尾至村头的主村道,在村道的宽度上存在意见分歧。郭正廷力排众议,主张将村道宽度提到13米,4个生产小组集资18万元,用于田地统一调整。他立足长远,超前发展的意识得到村民的称赞。
  退休后,郭正廷每年生产水稻70多担、地瓜米20多担,家里还养四五头大猪。他每晚10点睡觉,早上6点准时起床,在村边散步2个多公里。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视新闻,中央电视台七套新闻栏目是他每天必看的节目。□吴通华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寿宁新闻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主办:中共寿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中共寿宁县委报道组 | 备案号:闽ICP备12020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