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确保全县4075万户15074农村贫困群众到2020年实现全部稳定脱贫,49个贫困建制村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力争2020年之前完成133个边远偏僻自然村5573人整体搬迁……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日前,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提出了“四个一批”、“四个带动”、“四个推进”的全面落实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精准扶贫措施,加快贫困乡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精准脱贫步伐。
“四个一批”精准扶贫到户工程 每年向贫困户发放贷款3亿元
“四个一批”精准扶贫到户工程,即扶持生产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扶持生产就业发展一批,即对身体健康,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贫困户,将扶持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实现增收,到2020年,实现稳定脱贫。其中,将确保从2015年开始,每年向贫困户、扶贫企业、扶贫合作社、扶贫大学生发放贷款不少于3亿元;全面推广“小额信贷促进会”扶贫信贷机制创新模式,县筹集500万元以上信贷扶贫风险保证金和200万元以上的财政贴息资金,为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提供担保推介和贴息补助等。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即对全县133个偏远山村的1275万户5573万人,以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其中,每户解决60~100平米住房面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高层套房;力争帮助每户筹集不少于8万元的建房资金等。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即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有机衔接机制,对无法在2020年实现稳定脱贫的贫困户,将加强保障兜底,确保生活水平不滑坡。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即探索建立医疗救助机制,确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能够得到及时救助,保证生活质量不滑坡、不返贫。
“四个带动”精准扶贫到村工程 县级扶贫重点村每年安排3万资金
“四个带动”精准扶贫到村工程,即项目资金带动、基础设施带动、集体经济带动、龙头企业带动。
项目资金带动。加强对全县49个贫困村的帮扶力度,同时兼顾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老区村。2015~2016年,市级财政每年为16个县级扶贫重点村安排每村3万元专项资金,2017~2020年,县本级继续支持20个左右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
基础设施带动。加快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交通,对贫困村通村公路未硬化的剩余部分,市级财政每公里配套补助5万元;加快完善农村水利、人饮工程,继续执行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政策,按每户300元的补助标准,完善配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集体经济带动。发展壮大贫困村农村集体经济,力争2020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村均10万元以上。从2015年开始,县级财政每年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无集体经营性收益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
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县内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都要挂钩1~2个贫困村,连续3年。挂钩企业以自愿为原则,为挂钩村每年筹集10万元以上帮扶资金。
“四个推进”精准扶贫到乡(镇)工程 实现“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
“四个推进”精准扶贫到乡(镇)工程,即山海协作推进、产业联动推进、教育医疗推进、交通设施推进。
山海协作推进。积极对接对口挂钩单位的帮扶,切实管好用好对口帮扶资金,认真实施对口帮扶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产业联动推进。用好用活沿海与山区联动发展机制,以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冶金新材料、电机电器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打造好南阳、际武、武曲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发展平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项目辐射转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教育医疗推进。坚持“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实行“县带乡、乡带村”机制。其中,建立县级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机制,每年下派5—8名骨干医师支持乡镇卫生院工作,指导“海云工程”等医疗扶贫项目开展。每年派选30—40名骨干教师到偏远学校任教,选派20名左右农村中小学教师到我县对口帮扶的县份跟岗学习。
交通设施推进。到2015年底,建设完成福寿高速公路。全面启动“镇镇有干线”工程,力争2018年前实现“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目标。积极争取温州至武夷山铁路项目在下党设站并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十三五”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吴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