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高山中的寿宁县托溪乡渺洋村,被这里秀丽的村景、干净整洁的河道和格外清澈的溪水吸引住了目光。
“以前经常有村民将垃圾倒入河里,河岸边都是垃圾。去年来,我们通过制定家园清洁措施,聘请河道专管员日常巡查保洁,清理河道淤泥、河边垃圾,村里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在外游子返回家乡休闲度假。”从渺洋村村民主任叶帮雄处,记者切实感受到了河长制给寿宁各个村庄带来的巨大变化。
寿宁县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7条,这些河流流经广大乡村,不仅承担着防洪排涝、农业灌溉的重要功能,还与全县20多万农民生产、生活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寿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走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路子。
完善机制,铺开“责任网”
去年3月份以来,寿宁建立以政府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长责任体制,由县长担任县级河长,一名常务副县长和一名副县长担任副河长,5个县政府副县长分别兼任县域主要河流修竹溪、蟾溪、小溪、平溪、犀溪、寿泰溪、托溪流域的流域河长,14个乡镇的乡镇长担任乡镇级河长,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为了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寿宁坚持特事特办,抽调水利、环保、住建、农业等部门专业人员组建河长制办公室,并招募河段(支流)河长137名、河道专管员210名。同时,先后拨付了工作经费95.6万元保障河长办公室经费、河道专管员工资和相关设施设备配置费用以及年度考核奖励。
在这一工作机制的推动下,寿宁主要河流如同铺上了层层“责任网”,为水生态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寿宁还用电视、网站、宣传展板、“寿宁县河长”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河小禹”等载体,开展“助推河长制,我们在行动”“清新福建 难忘下党”最美溪流(湿地)评选等活动,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水环境治理,逐步形成干群齐心治水,全社会共同关心流域保护和水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目前,寿宁全县设立县级流域河长公示牌10个、乡镇河长公示牌163个、河道宣传牌370个。
严格管控,拉紧“警戒线”
好制度,还需抓落实,如何确保河长制真正落到实处?寿宁出台《关于印发寿宁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
寿宁采取不定期由县级领导带队,县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联合督查组,到各乡镇采取现场查看、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各乡镇生猪污染、石板材整治、矿山复绿、水土保持、河长制等相关水保工作进行督查调研。同时,寿宁严格对照台账确定的时间节点和问题清单,逐项排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责任单位负责人共同研究推进措施,并提出整改提高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河长制相关工作稳步推进。
严格管控,拉紧了水生态“警戒线”。自去年3月以来,寿宁县乡两级积极开展“三个全面清理”行动,共清理河道弃土弃渣25处1059立方米,河道清淤23公里,拆除违章建筑39处2932平方米,关闭生猪养殖场122家。
同时,寿宁县开展水电站生态状况调查,完成61座装机5万千瓦及以下的农村水电站生态状况调查;在3座水电站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实现联网监控;开展河道岸线、生态保护蓝线规划和“一河一档一策”编制工作。
目前,该县乡镇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创新理念,扮靓“水生态”
如今,漫步于寿宁县托溪乡托溪村江滨公园,只见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四处秀美清幽。托溪防洪堤工程是宁德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总投资2050万元,综合治理河道3.5公里,修建防洪堤2.1公里。项目建成以来,使托溪、洋尾、溪坪3个行政村4000人受益。
防洪堤托溪村段处于群众居住区,托溪乡将防洪堤建设与江滨休闲公园项目相结合,筹资350多万元修建长800多米的绿色休闲长廊式公园。公园建成以来,不仅可以防洪,还可供村民散步休闲,劳作通行,具有休闲、景观、生态等多种功效,一举数得,使托溪、洋尾、溪坪3个行政村4000人受益,并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河堤建好了河道变宽变深了没了脏乱,公园也建起来了,每天到公园上散步、跳广舞的人络绎不绝。”村民刘如钊说。
无独有偶,去年,寿宁围绕“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目标,投入1587.79万元实施下党乡修竹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不断提升修竹溪下党段的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构建一条魅力生态河流,创造乐水、亲水、宜居、宜游的滨河村居景观带。
“防洪工程的防洪作用是第一位。但由于寿宁的汛期相对集中在每年的4至9月,防洪工程有一半时间是‘闲着’的。”寿宁县水利局局长吴龙兴表示,为了让防洪工程发挥大作用,在不失防洪护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寿宁围绕河长制,按照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将河流的治理与景观工程结合起来规划建造,投资近5700万元陆续对托溪、武曲、犀溪3个乡镇3条总长为8.5公里的河流实施综合治理。
□ 吴苏梅 郑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