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2018年04月26日
新闻内容
首版: 一周要闻
大安泮洋村:助力贫困户发挥特长走上致富路
 作者:吴苏梅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讯(吴苏梅) 4月20日,天气晴朗。在寿宁县大安乡泮洋村的杨梅基地里,国定贫困户陈聪正领着陈上叶等3位贫困户挖除土壤杂草,准备种植西瓜。
  陈聪与妻子曾在外务工,两个孩子在家由父母照顾。2016年的一天,年仅6岁的小儿子无意中碰倒了盆中沸腾的米汤造成头面部99%严重烫伤,花费十几万元治疗还需一年内不能晒太阳才能恢复。陈聪家里本就不宽裕,儿子的遭遇更是造成家庭负债累累,为了照顾孩子夫妻俩只能留在村里。看到陈聪家的不幸遭遇,泮洋村两委将他家列入国定贫困户进行帮扶。
  2017年,大安乡充分发挥泮洋村级党组织作用,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坚持种养结合、长短结合、地上地下结合,探索“村集体+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流转了200亩土地用于种植东魁杨梅,请有经验的计生贫困户陈清祥做杨梅基地技术顾问,并吸纳全村19户贫困户以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入股,建立了村委代建代管代售、贫困户入股分红的产业扶贫模式。为了让杨梅基地早日产生效益反哺贫困户,今年初,村两委将其中的180亩杨梅山承包给陈聪用于套种西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
  “去年,有几户贫困户在这里试种西瓜,发现西瓜口感好,效益可观。今年陈聪承包后准备种植50多亩西瓜,我为他担保贷到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并办了3万元富民卡用于平时资金周转。村两委要求他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赚取收入。”泮洋村村民主任陈清永说。“当年新种的农作物可产生效益支持每年的劳务费等支出,等杨梅挂果后,效益更是可观。”
  近两年,泮洋村两委除了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外,还根据每个贫困户的特长,因户制宜,因户施策,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发挥自身特长造血脱贫。
  “泮洋村有19户精准扶贫户。这些人中有一些有手艺,但缺资金;有一些有劳动能力,但无处务工;有些,想发展产业,但缺观念勇气缺资金。我自己给全村的贫困户提供担保贷取扶贫资金用于发展生产,通过介绍就业机会等方式让每户贫困户发挥自己的特长或就业或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陈清永表示。
  贫困户叶其允是别村搬到泮洋的,虽然在村里居住了十来年,但没有自己的田地,儿子曾外出学习做包子的手艺却因无本钱也只能跟父母一样打零工。去年,陈清永帮助叶其允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村两委流转土地28亩给他养殖田螺,其儿子则到寿宁城关开起了包子店,生意红火,叶其允的妻子也没闲着,她每天都要到村两委帮助对接的5亩茶园里采茶。
  远在温州的贫困户吴维盛一家每天忙碌着割菜、打包、发货,每天的收入超过600块钱。吴维盛家曾因妻子生病,自己没事做而陷入贫困。去年7月,经陈清永介绍和帮助,吴维盛贷到5万元扶贫贷款举家到温州乡下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曾经的国定贫困户家庭已收入10万多元,顺利脱贫。
  原本种点田维持生活的贫困户陈日栋如今有了固定工资。在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在村中的农业公司里上班,每个月领取固定工资3000元,此外还种植些茶叶,一年仅自己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而有厨师手艺的儿子则利用5万元扶贫贷款在城里开了餐饮店,生意红火,去年还取了媳妇,生了小孙女,生活大变样了。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寿宁新闻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主办:中共寿宁县委宣传部 承办:中共寿宁县委报道组 | 备案号:闽ICP备12020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