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寿宁新闻网 > 驻马古镇 水木平溪 > 醉美平溪 > 人文历史 >
【荐读】李安|感知平溪
2021-07-22 10:23:56   来源:   责任编辑:

浅秋的季节,又一次走进平溪,是乡情的牵绊,是乡音的回荡。虽然找不到任何的理由,但届耳顺之年时,对于家乡的眷恋似乎比以往急切了些许。

平溪,作为我祖辈生活的地方,幼稚时的我曾因父亲在“红色风暴”中被打成“走资派”挨批遭斗,从海滨古镇被遣返老家由祖母抚育过数年,在那四周透风的村小学耍过两年的光阴。后来,没有基层经历的我,又被组织上调任到乡里奉事了不到一年的光景。打这后,20来年了,偶尔公务需处返过三两次均晨出晚归,未曾在乡村里度过夜,可谓来去匆匆,根本不能也无法去作稍许详细的品味。

对平溪的认识,作为平溪人的我,着实羞惭,因为都停留在曾在老家农村度过数载懵懂的童年记忆与曾在此奉事时的表层上。除了知晓平溪的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外,有太多的人文自然、历史,就未曾去作过考究。可以说,对平溪印象的加深,是经去今两度的有一定目的性的走访后产生的。

平溪,源远流长,是寿宁已知有人类活动的最早地域,堪称是镶嵌在寿宁西部的一颗璀璨明珠。1999年8月,在平溪村上游犀牛山出土了3件石锛、石戈,填补了寿宁县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使寿宁人类活动的历史由5000年向新石器时代的8000年前推进。证明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平溪人民就已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这方热土开拓出一方丽山秀水,创造着自己的文明。

寿宁建县前,平溪隶属政和县。原名“驻马”,古官道上曾建有“驻马长亭”自唐以来,这里是联接闽东与闽北的必经之道,往来官吏商旅传邮信使中途都要在这里驻马食宿而得名。1991年油印本《平溪乡志》在介绍平溪村名演变时则以“平溪因溪流平缓而得名”作出解释。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编修的《政和县志》中有《过平溪作》七言律诗一首,把平溪描写得淋漓尽致,宛若世外桃源,诗曰:“立马溪边唤渡船,绿杨烟暖向波悬。高峰碍日疑天近,阴壑犹霜觉地偏。处处鱼盐间草市,家家鸡犬类桃源。隔溪茅屋门孤掩,重忆杨雄草太玄。”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寿宁建县至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平溪为寿宁县城通往建宁府治的必经官道,是政和、寿宁两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年每天“内外官司往来,舆马仆从咸萃”,道不尽的繁华与喧嚣。明朝邑人叶仁左撰有《重修平溪公馆记》,文曰:“平溪公馆在县治四十里,往返所必宿也。后枕平田,前带溪流;右环石马,左列犀牛;又溪有神鲤潜藏,喷浪则时雨辄至,其山川畜灵亦颇足驰忆,岁久而奠之恤也。”

在平溪,虽然古色古香的村落,美轮美奂的建筑,慢慢的也都销毁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不断有人毁掉老厝,建起小洋楼。但还保存着一定数量的古老民居,宛若星点般分布在村落中。其中,大多为三榴厝,部分是五榴厝,周家、肖家祖居的大厝为十一榴五进和九榴三进,有斗拱、飞檐、天井院子、阁楼、厅堂、牌匾、案台、柱础等,以及大量的雕饰和窗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内涵。走进周家大厝,阳光从天井上方照射进来,映在地上、墙上、厅堂里,一片金色接天连地,正所谓“留金流银”,古代天方地圆的理念体现其中。而肖家的老厝,每进都配设天井与厅堂,显示着盖老厝时,房主人与工匠的独运匠心。记得房子继承者曾给我介绍过,这种布局,从侧面反衬出男尊女卑的古时世风,首厅为公共场所,二厅是待客之处,三厅长辈、贵人议事之堂,一般情况下家中女人不得涉足。值得一看的还有畔溪沿坡的一整排老厝,凤格虽然没有迥异之处,不过巷从厝中过,厝建巷上方,厝厝相连,巷道穿厝,亦是少见。

平溪这些气势非凡的老厝,能保留至今,实属难得。若不是因为同一片屋檐下,有着十来户人家同居一厝,恐早已风水轮转而不复存在。如今,这些因住房经济条件不一在早些年没被拆建的老厝,现在已被人们有意识的保留下来。它映衬着现代与古老的文明,也反映出当代乡民观念上的更新,看过总能带来一丝欣慰和惊叹。走进每幢老宅,也还会感知这一带的民风依然淳朴,乡民普遍豪爽刚直,是典型的乡村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相识相知,彼此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守望相助,一家有忙众人帮,更诚实厚道,友善对待来访陌客。只要房东在家,陌客询问也好,参观也罢,寒喧几句,邀请歇座,送上一碗茶水,顿感亲切。

平溪,境居鹫峰山系洞宫山脉东麓,群峰耸立,沟谷交错,形似飞碟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官方资料显示,在平溪境内,西部有界东木洋、亭下2村,海拔1308米的松党山;南部有界湖潭与周宁县粗龙村海拔1321米的仙岗顶;西北有界屏峰与上党村,海拔1332米的南山顶。三座高峰自然形成了全境乃至寿宁全县的西部屏障。还有通往浙江庆元,跨平溪屏峰的北峰岭;通往政和,跨亭下、南溪的庾岭;通往周宁纯池,跨平溪、桃坑的平禾岭。三岭各长达5公里多,分别西南、西北成犄角之势,穿插与境内。

这一复杂的地形,也为平溪增添了一页十分骄傲的历史,使之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的依托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就开始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党的活动。民国23年(1934年)8月25日有一支数千人的红军队伍到达平溪。26日,经托溪乡峡头村,并在托溪休整两天后,前往浙江省庆元县继续北上。这支队伍就是当年深入闽浙赣皖四省国民党统治区,沿途揭露日本帝囯主义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的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抗日救亡的立场,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极大地辅助了中央红军后来的长征胜利。民国28年(1939年中国共产党还在平溪的大场一带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在革命战争时期,平溪人民为革命提供大量物资,并积极参加工农红军游击队,为寿宁和画东及浙西革命斗争的胜利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平溪,作为从这方热土走出,而晒不着日头,淋不着雨水的我,平日里虽也通过各种平台和媒介在时时眷顾,却总有着生疏的感觉。曾止不住有多少思念,想抒发自己心中的家乡情怀,可都力不从心。如今,通过一定程度的感知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已有一种自豪,一种责任,我深信并衷心祈愿你:永远美丽,走向富绕!


链接

葫芦门

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平溪周氏始祖周理从松源周墩迁居厝坪墩(今平溪村)。时寿宁尚未建县,平溪称“驻马”,厝坪当属政和县管辖。历经百余年的垦拓耕耘,至南宋后期,厝坪墩周氏家族已是人丁兴旺。

宋末元初,兵荒马乱。为了家族安全,周氏族人依据厝坪墩地形,修堡筑寨,以资自卫。这是寿宁县唯一一座由民间修筑的堡门。因厝坪墩形似一只硕大的葫芦,故将堡门命名为“葫芦门”。葫芦门高3米,宽2米,厚3米,状如城门。堡墙用河卵石垒砌,堡门以雕琢方整的青石环拱。门楣上浮雕楷书“葫芦门”三字,笔画圆厚稳健,雕工精致细密,历七百年风风雨雨仍完好如初。

距葫芦门百来米,与葫芦门岭成“⊥”字相联的就是当年宁德县通往政和县的官道。在葫芦门岭下的大石坂官道旁,建有一座“驻马长亭”,供过往驿使、客商歇息。

  •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法律顾问
  •  闽公网安备35092402000115号
  • 闽ICP备19019730号-1
  • 国际联网备案号20131206
  • 中共寿宁县委宣传部主管 寿宁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鳌阳胜利街128号
  • 邮编:355500 联系电话:0593-2171986   E- mail:lqzx6789@qq.com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3-2171986   举报邮箱:lqzx6789@qq.com
  • 寿宁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