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舞台演绎大世界
跳、转、旋、翻、舞……神偶上天、入地、下海、施法、斗妖驱魔等精彩的偶戏表演让观众看的眼花缭乱,赞叹不已。连日来,南阳镇赤陵洋村的黄云飞兄弟特别忙碌,他们应邀前往鳌阳、平溪、大安等地及浙江泰顺等乡村频繁表演,生意很是红火。
2014年9月,从傀儡戏演化而来的寿宁神偶戏被宁德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云飞成为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黄云飞、黄云楠是南阳镇赤陵洋村人,现已搬迁到南阳镇居住。他们是清代康熙年间寿宁梨园戏(傀儡戏分支)创始人吕玉琏的第十二代传承人,兄弟俩从事偶戏表演已有20多年。1月22日,笔者来到南阳镇福兴路黄云飞的家中,走访了俩兄弟的偶戏人生。
拜师学偶戏
神偶戏的前身是梨园戏(因木偶头部用梨树雕刻而得名),尊田都元帅(俗称“相公爷”)为始祖,是从传统的傀儡戏中演化而来的一个剧种,有三百多年历史。神偶戏共有36尊神偶,11条线只,角色有生、旦、净、丑等,唱腔、对白、旁白均使用“土官话”,即本地方言(寿宁平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南阳镇洋头村梨园戏第十一代传承人吕柏源见自己年老,后继无人,开始寻找衣钵传人。他见曾外孙子黄云飞记性好,人也机智伶俐,遂带他到身边授艺。受舅公影响,黄云飞从小对演戏就有浓厚的兴趣。
1987年,年仅13岁的黄云飞开始拜吕柏源为师,学习偶戏。每天清晨5点多,黄云飞就起床背剧本,念台词,练习提线操纵,琢磨偶戏的唱腔、对白与动作。舅公细心传授每个细节,指导他表演时脑、口、脚、腰、十指如何保持一致,动作如何连贯协调。学了几个月,黄云飞就开始登台表演,在后台敲打乐器。
“每折神偶戏以人物对白推动剧情的发展,开始学习时,顺口溜的对白,活泼调侃往往让自己忍俊不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黄云飞说,“时间长后,自己也慢慢地习惯了。”
经过三年的努力,黄云飞初步掌握了神偶戏的表演技巧,也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能独立地演出了。几年之后,舅公年老去逝,黄云飞带着弟弟黄云楠一同外出演出。
兄弟一出戏
神偶戏在闽浙边界的广大农村有很大市场,各地农村与城镇居民经常邀请他们兄弟前去演神戏,以祈保人间吉祥、合家安康。黄云飞说,如今他们以表演神戏为主业了,每年演出均在200场以上,闽北浦城、武夷山、浙南温州、乐清一带都有他们的足迹。
每到一地,兄弟俩在白天就要搭好戏台,柱、梁、架、幕等与金属点击器,从戏身到各种道具,都要布置好。根据邀请对象需求选择不同的剧目,晚上6点多开演,每出神戏大致分六折(节),演出时间均在2至3个小时。
1月15日,黄氏兄弟在南阳镇洋边村表演的一出神戏。笔者看到,神偶戏台就搭在一个民房小院里,神偶有生、旦、丑、公、婆、净等几个脸谱,二十多个偶身。演出的神戏分为五显灵官、陈靖姑收妖、王金龙算命、七五相公、水母娘娘、独脚元帅等六节,每节演出时间大约在30分钟。演出前,台下,围坐着左邻右舍的群众;台上,架上根根提线连结神偶的头、腰、手、腿等灵活性部位,黄云飞用十指、手腕及手掌的关节操纵神偶的各种动作。黄云楠坐在后台,一边与前台对白帮腔,一边敲击鼓、板、锣、铙、钹等乐器等。
在陈靖姑收妖的一折戏里,表演陈靖姑行罡施法,收母老虎精,斩狐狸精的情节。黄云飞提线操纵神偶翻、跳、旋、劈等,变幻莫测,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神偶戏的表演舞台小、道具少,通常只要两人就能够操作。”黄云飞说,“提线越多,难度越大,如果表演传统大型的剧目,那就需要五六人了。”
民俗味十足
“一酒一滴香、二酒二锅头、三酒三两半……”。
“元帅:头戴铁沙帽、弓箭两边排;武官不操练,官从何处来” 。
“老人:人老人老人是怎样晓得老,眼睛晓得老,远的看不见,近的刚刚好;人老人老人是怎样晓得老,脚部晓得老,上岭爬不去,平路刚刚好” 。
“生:你的脸黑刍刍的,旦:你的脸红叽叽的……”
不论是演唱还是对白,神偶戏唱词时有融入现代语言元素,生活气息。本地话的对白,语言夸张,带着幽默、风趣、俏皮,深深得当地观众的喜爱。
在黄云飞的家中,房间桌面摆放着《望江亭》、《包公传》、《薛仁贵二困锁阳城》、《水母娘娘》等三十多个传统剧目唱本。他说,现今专门从事偶戏表演的人员很少,而演出这些剧目,需要很多前提条件,因此许多剧目都无法表演,都快失传了。
在神偶戏的传统剧目中,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朗朗上口的唱词,对仗押韵, 用本地话演唱出来,韵味无穷,充满艺术生命力。
“线线连偶,十指绝艺”,黄云飞十分热爱传统的神偶戏。他表示,偶戏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也很有市场,在各界的关心呵护下,这个剧种一定能绽放出异彩。□吴通华 文
图:兄弟同台演出 □龚健 摄